工信部发布《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》
来源: | 作者:素材来源于网络 | 发布时间: 653天前 | 390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随着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深度应用,我国机器人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,连续8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国,规模、技术和产品也在不断实现突破。

11月2日,工信部发布了《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指导意见》),提出了一套全面的战略部署,旨在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创新发展,并实现批量生产。

(图片来源于网络,侵联删)

人形机器人是指外观和功能与人相似的智能机器人,比一般机器人具有更加复杂的结构、传感、驱动和控制系统,有的具有类人的感知、决策、行为和交互能力,被誉为人工智能的最终形态,其设计制造目的是为了与人工工具和环境进行交互,从而辅助甚至替代人类的生产生活。目前,人形机器人在仓储物流、教育娱乐、清洁服务、安防巡检、医疗康复等领域实现了规模化应用。

《指导意见》提出,到2025年,我国的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将初步建立,一批关键技术将取得突破,整机产品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,并实现批量生产。这一战略目标强调了人形机器人在我国未来产业中的重要地位,以及政府对于加速实现人形机器人产业化的决心。

到2027年,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,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,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,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。产业加速实现规模化发展,应用场景更加丰富,相关产品深度融入实体经济,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新引擎。

(图片来源于网络,侵联删)

《指导意见》部署了5方面任务:在关键技术突破方面,打造人形机器人“大脑”和“小脑”、突破“肢体”关键技术、健全技术创新体系。在产品培育方面,打造整机产品、夯实基础部组件、推动软件创新。在场景拓展方面,服务特种领域需求、打造制造业典型场景、加快民生及重点行业推广。在生态营造方面,培育优质企业、完善创新载体和开源环境、推动产业集聚发展。在支撑能力方面,健全产业标准体系、提升检验检测和中试验证能力、加强安全治理能力。

提出培育重点产品:打造基础版整机,构筑人形机器人通用整机平台,支持后续个性化功能开发。面向不同应用场景需求,开发低成本交互型、高精度型以及极端环境下高可靠型等人形机器人整机产品。

聚焦人形机器人专用传感器,突破视、听、力、嗅等高精度传感关键技术,提升环境综合感知能力。开发面向人形机器人的专用芯片,提升运动控制、认知决策等计算效能。结合新能源产品发展趋势,研发适用于人形机器人特点的高能效专用动力组件。

构建人形机器人高实时、高可靠、高智能的专用操作系统,推动与通用大模型等技术深度融合,提供安全、稳定、易用的系统平台。探索“机器人即服务”的新模式,加速人形机器人低成本、灵活部署应用。

(图片来源于网络,侵联删)

另外,《指导意见》从特种领域、制造业典型场景、民生及重点行业三类方向提出意见措施。一是加快人形机器人在特种环境应用,面向恶劣条件、危险场景作业等需求,强化复杂环境下本体控制、快速移动、精确感知等能力。二是聚焦3C、汽车等制造业重点领域,提升人形机器人工具操作与任务执行能力,打造人形机器人示范产线和工厂,在典型制造场景实现深度应用。三是拓展人形机器人在医疗、家政等民生领域服务应用,满足生命健康、陪伴护理等高品质生活需求,推动人形机器人在农业、物流等重点行业应用落地,提升人机交互、灵巧抓取、分拣搬运、智能配送等作业能力。

《指导意见》为我国的人形机器人产业设定了清晰的发展目标,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措施。未来几年,我国将不断利用人工智能、5G、新材料等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,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,用科技和创新探索人形机器人的未来!